求职投递产品「简历冲鸭」网页落地

用户研究产品策略网站落地个人项目

产品概述与价值主张

简历冲鸭(Career Icebreaker)是一款专为应届生打造的求职“突围”工具——名字简单好记,寓意带着“冲劲”在求职赛道破冰前行。

核心价值主张:不再把你当“求职者”,而是做你的“机会猎手”。从“被动等offer”转为“主动抢机会”,挖掘隐藏岗位,精准匹配,快速反馈。

我的角色

项目成员 · 研究与落地执行

核心亮点(3大价值)

  • 精准定位:基于专业、实习经历与职业倾向进行岗位匹配,像筛子一样快速筛出高适配机会(如计算机专业直达互联网技术岗)。
  • 即时反馈:投递后提供及时反馈,减少漫长等待带来的焦虑与不确定感。
  • 隐藏机会与“镀金”优化:挖掘未公开岗位,提供简历优化建议,帮助在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核心用户

应届毕业生(跨专业可用):希望主动掌控节奏,不被传统流程束缚,追求高匹配与高潜力岗位的人群。

痛点洞察与趋势对齐

痛点:投递无回应、海投效率低、等待面试焦虑。趋势:主动展示与高效匹配成为主流,Z世代偏好灵活新颖的求职方式。

对应策略:更准的岗位匹配、更快的投递反馈、挖掘“隐藏机会”,提升投递—面试转化效率。

网页落地与产出

信息架构与视觉设计

以"价值主张→核心亮点→匹配/反馈→CTA"建立最短转化路径,确保用户能够快速理解产品价值并完成关键操作。

转化链路设计

"浏览→匹配→优化→投递→反馈"闭环驱动,通过数据驱动的用户体验优化,提高面试获取率和用户满意度。

组件化开发

采用模块化卡片、指标展示、标签系统等可复用组件,便于功能扩展与快速迭代,提升开发效率。

总结

简历冲鸭旨在帮助应届生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出击,更高效、更精准地找到心动岗位,拿到心动offer。

学习心得(AI产品开发课程)

学习AI产品开发课程的心得 作为一名渴望成为 AI 产品经理的学习者,参加 “vibe - coding 产品开发:从想法到产品的 实现法” 公益课程,是我在 AI 产品领域蹒跚学步的重要旅程,每一步都满是对 AI 产品逻辑的新认知,也让我对这份职业的理解愈发深刻。

课程开篇,“从想法到产品的 6 步实现法” 就给我来了个 “下马威”。本以为自己对 “产品从 0 到 1” 有模糊概念,可 AI 领域的独特性,让一切变得不一样。在 “想法探索” 环节,用 Genni 梳理 AI 产品需求时,我才发现,AI 产品的需求挖掘,不是单纯 “理解用户想要什么”,还要懂 “AI 技术能把这些需求变成什么样的功能”。尝试把 “帮助用户高效整理信息” 的需求转化为 AI 产品 Spec , Genni 的指令逻辑、对 AI 能力的适配方式,完全超出我过往认知,操作界面里的参数、需求转化路径,像一道道难题,逼着我去理解 AI 工具的底层逻辑。这让我明白:AI 产品经理,得在 “用户需求” 和 “AI 技术” 间架桥,而我对技术端的认知,太薄弱了 。

后面的环节,挑战接连不断。“技术设计” 中 Prototype to Architecture 部分,课程讲架构设计、AI 模型适配,满是专业术语。但作为想做 AI 产品经理的人,我不能当 “技术小白”,只能反复看视频,暂停、回放,逐句抠知识,还去查 AI 产品相关过程。这个过程,让我清晰意识到 AI 产品经理的核心难点:怎么在技术可行性和产品价值间找平衡。比如 “功能增强” 环节,想给产品加更智能的交互,可技术实现成本、对现有架构的影响,都得考虑。我发现,AI 产品经理不能只提需求,得懂技术逻辑,才能判断需求能不能落地,这是我之前完全没意识到的能力缺口 。

跟着课程走完 ,从想法到模拟测试,我愈发看清 AI 产品开发的复杂。作为未来的 AI 产品经理,我在 “跨领域协同” 上短板明显:和技术团队沟通,因不懂 AI 技术细节,很难精准传递需求;在 “AI 产品独特性把握” 上,初期没意识到 AI 产品的迭代逻辑、用户体验设计,和传统产品差异巨大。但正是这些挑战,让我找到成长方向。当把一个 AI 产品雏形从想法推到 “模拟测试” 阶段,看着用户需求逐步变成可交互的产品框架,那种成就感,又推着我想继续突破。

这次公益课程,于我而言,是成为 AI 产品经理的 “启蒙课”。它让我明白,AI 产品经理的成长,得主动拥抱技术知识,得在实践里摸爬滚打,理解 AI 产品从想法到落地的每一环。未来,我会带着课程里学到的 逻辑,持续补技术短板,多去研究 AI 产品案例,争取早日成为能把 AI 技术和用户需求完美融合的产品经理,在这个充满创新的领域里,做出真正有价值的 AI 产品 。